重症烧伤患者急救期输液及营养的路径护理
时间:2016-02-17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烧伤患者急救期输入及营养的路径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烧伤患者74例,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临床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不良反应发生2例(均为静脉通道建立失败),护理评分为91.4分;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9例(包括4例静脉通道建立失败、3例休克、1例史吐、1例死亡),护理评分为87.5分。对比发现,护理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护理路径能有效改善重度烧伤患者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重度烧伤是一类较为特殊的临床损伤病症,该类患者因体表皮肤组织大量受损,黏膜等损伤后造成大量体液渗出,引发机体水、电解质等紊乱,今儿导致机能下降,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临床对于重症烧伤的治疗护理方案较多,为医护人员的选择和执行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研究针对重症烧伤患者急救期的护理,提出输液以及营养给予的个性化护理流程,为相关病症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烧伤患者,共计74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41例,年龄范围为26~43岁,平均年龄为31.7±3.9岁;烧伤面积范围为37%~43%,平均烧伤面积为39.2%±1.7;其中11例患者存在冲击性合并损伤。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给予临床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遗传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病例排除指标
(1)本次研究选取患者均符合临床对于重度烧伤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3)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病例,所有选取病例均意识清楚,有自主能力;(4)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对研究内容充分知情并自愿参与,同意坚持并完成治疗过程。 1.3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关抢救措施,包括创伤面损伤治疗,抗感染治疗等。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护理内容,给予创伤表面清创,建立体外静脉输液路径,及时给予患者体液补充,对于心跳、血压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实时检测若患者出现异常及时向责任医师汇报并给予急救方案。护理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输液管理以及营养支持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如下:用输液的方发补充体液,并在输液前对器材、创伤表面作消毒处理,避免感染发生;建立静脉通路时应选取合适的静脉,避免因操作不当使完好的静脉受损;控制好输液速度同时随时检查穿刺针是否正常;营养供给上同样采取输液途径:在保证器材及护理人员、操作环境无菌的情况下,予以患者水解蛋白质溶液及氨基酸;随时观察患者状况,必要时调节给药速度及输液剂量。
1.4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症发生情况、休克、通道建立失败等。采用调查评分方式(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情况越好),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评价护理满意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护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中所示。护理组中不良反应发生2例,均为静脉通道建立失败,护理评分为91.4分;对照组中不良反应9例,包括4例静脉通道建立失败,3例休克,1例呕吐,1例死亡,护理评分为87.5分。对比发现,护理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在护理满意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统计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护理评分
护理组 37 2 91.4±3.3
对照组 37 9 87.5±2.9
T/χ2 5.23 7.688
P值 <0.05 <0.0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类疾病和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中重症烧伤显得尤为严重。该病症较为特殊,其损伤面积大,治疗周期较长,难度较大,为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重症烧伤对患者皮肤全层,皮下、肌肉或骨骼,可造成严重伤害,痛觉丧失,创面无水泡,干燥如皮革样坚硬,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碳化,形成焦痂,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导致患者血管通透性收到影响,造成血浆大量渗出,全身体液循环受到影响,严重者可能因内环境发生紊乱而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该类病症,首要目的是,建立外界静脉通道,重度烧伤患者血管损伤严重,不易穿刺成功,可行周围静脉穿刺或经中心静脉穿刺,(包括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至上腔静脉途径,PICC静脉--贵要静脉;直,粗,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
1.3 PICC尖端理想位置
中心静脉的确定以血管直径,血流量,血流动力学等指标为依据。故导管末端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上3-4cm,下腔静脉膈肌以上部分,不能进入右心房或右心室。
1.4PICC体表测量定位
成人体表定位方法是上肢外展90度,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测臀围:肘窝以上10cm处(患儿5cm)
1.5导管尖端位置判断
置管后,首先用胸片观察导管位置,显影位置在胸骨后肋第6-7肋间隙。检查时患者的体位有前后位和右前斜位,当前后位观察不清时,采用右前斜位。右斜位时,不同观察者观察结果的误差最小,难以辨认的几率也最小。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推荐使用含碘敷贴,以期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达上腔静脉最好选择尽量建立2-3条静脉通道,利于药物及时补充及添加,根据烧伤面积及深度计算出补液总量,按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的原则补充液体,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精神状态判断液体复苏有效的指标是;成人每小时尿量为30-50m,小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不低于1m;病人安静,无烦躁不安;无明显口渴;脉搏,心跳有力,脉率在120次/分钟以下,小儿脉率在140次/分钟以下;收缩压维持在90mmHg,脉压在20mmHg以上,中心静脉压在5-12cmH2O;呼吸平稳,同时可给予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行肠外营养对患者进行体液补充,配合其它营养因子的使用,纠正患者体液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提高手术等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应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压、心跳等指标的检测,避免因体液补充过量而导致其它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针对重度烧伤患者情况,采用年输液管理以及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内容,取得良好效果。护理组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良好的操作以及优秀的护理方案能有效缓解患者以及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舒适度以及护理满意情况。如表1中所示,对照组护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综上所述,急救期输液管理及营养支持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度烧伤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增强患者治疗和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