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从未如此简单!
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性,为改善中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方法。首先对家庭教育和厌学情绪相关理论及研究进行梳理,明确研究方向;接着选取合适的中学生样本,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最后运用专业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现状分析、关联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研究解决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程度及具体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存在显著关联,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质量等因素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可通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式等措施,有效缓解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厌学情绪;中学生;学习动机;家庭环境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deeply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educatio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roblem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First,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es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weariness of learning are sorted out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en a suitable samp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selected,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finally, professional statistical software is used to conduct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 analysis on the data. This study solve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nd specific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education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nd factors such as family parenting style and the quality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Based on this, by optimiz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method and other measures, the weariness of lear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be effectively alleviated, and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can be promoted.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Weariness of learning;Middle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Family environmen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如今教育话题备受关注,中学生厌学现象极为常见,家长、老师以及教育研究者对此都十分在意[1]。因为这种厌学情绪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削弱学习动力,还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和未来成长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所以,弄清楚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特别是明确家庭教育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和干预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孩子早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极大的影响[2]。家庭环境的营造方式、父母采用的管教方法以及家庭氛围的好坏,都会逐渐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态度产生作用。随着当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家庭教育面临着诸多难题。在一些家庭中,存在着教育方法不当的情况,例如对孩子过度娇惯、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平时与孩子很少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诱因。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家庭环境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家庭教育存在不足,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情况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辍学。然而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关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只是进行理论分析或者开展个案观察,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都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如何调整家庭教育方法,以减少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次研究计划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深入探究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之间的关联,弄清楚家庭教育是通过何种方式导致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从而为改进家庭教育、干预学生厌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际的指导。
本次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补充关于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关系的理论,还希望能够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际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这项研究主要目标是深入考察家庭教育方式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3]。要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中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心理状态产生的实际影响[7]。研究打算搭建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用这个框架去量化评估家庭教育各个维度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程度。这里所说的家庭教育各维度包括教育理念、亲子沟通情况、教育期望水平等方面。在完成关联程度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家庭教育改进方法。提出这些方法的目的是有效预防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且缓解已经存在的中学生厌学情绪,从而推动中学生学业表现得到提升,同时让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步提升。
研究的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对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进行系统分析,能够补充现有的教育学理论内容,也能完善现有的心理学理论内容,还能为认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并且给出实际的证据。在实践方面,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且可行的参考。有了这些参考,他们能够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也能采用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改善中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中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概率。最终的目的是推动中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并且提高整体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这项研究对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同配合起来也有作用,能够营造出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教育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要全面深入地探究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性,采用了多种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方法[12][13]。调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展,一种是让学校发放纸质问卷,另一种是利用在线平台投放电子问卷。采用这样双轨并行的设计,能保证样本覆盖的范围更广,收集到的数据类型更加多样,这样就可以提升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以及有效水平。
调查时间定在了2025年6月到8月,在选择这个时间段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学校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家长的空闲情况,这么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问卷回收的数量并且保证数据的完整度。数据收集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问卷通过问卷星、风铃系统等专业平台进行发放,这些平台不但能够方便地设计问卷,而且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功能,能够有效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纸质问卷由学校班主任发放给学生以及家长,这样能够保证那些不方便使用电子设备的群体也可以参与到调查中来。
问卷内容分成了五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家庭教育现状、家长教育观念、中学生厌学情绪表现、其他影响因素。基本信息包含了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家庭结构等基础信息,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后续对数据进行分类与分析;家庭教育现状具体涉及到家庭教育方式、亲子互动频率、家庭可用教育资源等内容,目标是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家长教育观念重点关注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孩子学业压力的感知情况,以此来探究这些观念对中学生厌学情绪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中学生厌学情绪表现通过具体的问题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与行为表现,比如说学习兴趣的高低、课堂参与的程度、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其他影响因素涉及到学校教育环境、同伴交往情况、社会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这样能够为厌学情绪的多维度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撑。
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很重视宣传动员和组织协调工作,要确保每一位目标受访者都能够收到问卷并且积极参与填写。对于在线问卷,借助学校官方平台、家长微信群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提供详细的操作说明,以此保证问卷填写的过程能够顺畅进行;对于纸质问卷,实施严格的密钥管理办法,以此保障问卷的匿名性和数据的真实性。问卷回收之后,使用SPSS等专业数据分析软件来处理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工作,希望能够为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关联性的研究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以及有力的分析支撑,进而为教育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这项研究关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影响力度以及具体的作用方式[4]。研究内容包含三个主要方向。一是进行文献梳理和理论探讨,把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以此为之后的实证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根基。二是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去收集实际的数据,对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家长教育观念等具体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明确这些因素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程度如何。三是关注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具体表现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通过数据挖掘去探究厌学情绪形成的原因,还有它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联路径是怎样的。
研究框架设计涵盖几个部分。在绪论部分要说明研究背景是什么、研究有什么意义以及研究目标是什么,同时确定研究的范围以及核心内容包含哪些。文献综述部分需要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出已经得出的结论并且指出研究中存在的空白之处,为后续的分析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撑。研究方法部分要详细介绍调查工具是如何选择的、数据收集的流程是怎样的以及采用了什么分析技术,以此确保研究过程具有科学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研究发现部分要基于实际收集的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和深度讨论,揭示出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关联模式,具体呈现出家庭教育对厌学情绪产生影响的强度大小和作用机制是如何运行的。结论部分要总结主要的研究发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可以为优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
通过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地解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程度以及作用机制,这项研究能够为家庭教育实践和学校教育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中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实现良好发展,在学业水平上得到提升。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探究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本研究有创新之处。过去研究多围绕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或者学生个人心理进行,很少把家庭教育因素系统整合起来深入分析[11]。这次研究以家庭教育为切入点,综合考虑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法、家庭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尝试搭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关于中学生厌学情绪成因的模型。
在研究方法上有特色。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数据并且用统计软件开展严谨的实证分析,同时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和家长的真实感受以及具体行为,让研究结论更加扎实可靠。研究内容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当下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特别是互联网环境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展开探讨,为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提供了更有时代价值的参考。
不过,研究存在不足。在样本选取时,虽然尽量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和家庭涵盖进来,但因为受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样本的代表性和覆盖面存在局限,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家庭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会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在研究中对变量控制尽量考虑得周全,但还是难免会有遗漏或者未充分关注到的潜在变量,这些都有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问卷调查和访谈会受到被调查者主观意愿和表达能力的限制,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消除主观偏差所带来的误差。在研究深度方面,由于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目前更多地是聚焦于现象描述和关联分析,对于深层作用机制的剖析以及干预策略的构建还不够深入,这也是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去拓展的方向。
总体来说,本研究在分析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上取得了一些创新和突破,不过也认识到存在的局限[9]。正视这些局限,既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评估研究的价值,也能够为后续研究的完善和深化提供经验参考。通过持续改进研究方法、不断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容,未来在解决中学生厌学问题上有可能取得更明显的进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育相关理论
探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相关理论支撑很重要[8]。家庭是个体开始社会化的地方,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氛围会对个体心理成长和行为习惯产生深刻影响。
有个基础理论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它指出家庭环境对儿童自我认知和社会兴趣培养很重要[3]。父母的教养方法、家庭结构和成员间互动模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最终影响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家庭环境缺少支持和鼓励,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感,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也为研究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和引导不能少。要是家庭不能给予足够情感支持或者设定合理期望,青少年就容易陷入角色混乱,难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然后对学习产生抵触[8]。家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顺利度过这个心理发展阶段,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也能解释家庭教育和厌学情绪的关联。依恋理论主要关注早期亲子关系质量对个体后续发展的作用。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比较高、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14]。在学习上,缺乏安全依恋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安全感,对外界难以建立信任,很难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助于理解家庭教育对厌学情绪的影响。班杜拉说孩子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父母的言行、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待成绩的反应,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3]。要是父母对学习态度消极,或者对成绩过分苛刻指责,孩子就会逐渐接受这些态度,形成对学习的负面认知,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家庭系统理论关注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运作模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沟通模式和家庭规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这个系统会影响每个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要是家庭系统功能不正常,比如沟通不顺畅、冲突不断,青少年就会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接着产生厌学情绪[8]。
这些和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以及成员互动对中学生厌学情绪有着重要影响,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支撑。
2.2 厌学情绪相关研究
学者对学生厌学情绪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做了详细分析[5]。心理学领域研究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就是厌学情绪,具体体现为对学习没兴趣、动力不够,甚至会有逃避或抵触学习的行为[9]。这类情绪会降低学业成绩,还会对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长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厌学情绪的形成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里面涉及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
在认知层面,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学习态度和情绪。要是学生觉得学习内容没意思、难度太高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中的挫败感和自我效能感不足也是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愿意积极去应对,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就更容易选择逃避或者放弃。
在情感方面,厌学情绪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当下的情绪状态紧密相关。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挫折,从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情绪调节能力弱的学生则容易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学习效果,进而出现厌学的倾向。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等外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然后间接引发厌学情绪。
动机问题在厌学情绪形成过程中也很重要。内在动力不足和外部压力过大是导致厌学情绪的主要动机性因素。研究发现,当学习主要依靠外部奖励或者惩罚时,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慢慢地减弱,最后导致厌学。相反,内在动机强的学生就算遇到学习困难,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社会文化环境对厌学情绪的影响也需要关注。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过重的学业压力和单一的评价标准让一部分学生没办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期望以及社会对学业成就的重视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产生厌学倾向。
厌学情绪的产生是认知、情感、动机、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深入去探究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能够发现,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存在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对象有局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以探索的空间和方向。
2.3 家庭教育与厌学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在探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联系时,有必要先对这一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表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的研究大多关注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业成绩起到的作用,就像Baumrind的经典研究提出了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这三种家庭教育模式,并且指出权威型模式更有利于子女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7]。随着研究不断推进,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家庭教育对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学习动机和情绪方面。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家庭环境中的自主支持和情感关怀是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关键所在,如果缺少这些支持,就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数量明显增多,不少研究指出父母期望、沟通方式、情感支持等这些家庭教育要素与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李晓红的研究发现,父母过高的期望和过度的干涉会增加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7];而王丽的研究显示,家庭中的积极沟通和情感支持能够有效减轻学业压力,提高学习兴趣[11]。此外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传递也被看作是影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张伟的研究提到,重视知识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家庭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然而过度强调功利目标的家庭教育则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跨文化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在西方文化里,家庭教育更加重视个体自主性和自我实现,而在东方文化中,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学业成就。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Stevenson和Stigler的研究指出,亚洲家庭中父母严格的监督和高期望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业成绩,但是也有可能让学生出现更高的厌学情绪。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不过具体的影响机制和路径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加强对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并且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家庭教育各个要素对厌学情绪的具体影响机制,从而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建议。与此同时深入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对厌学情绪的影响,为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图 频数分析图
图 频数分析图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深入剖析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研究在设计的时候,为了全面展现这种关系的多面特征,考虑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对象并且进行样本选取。
表 频数分析结果表
| 变量名 | 变量值 | 频数 | 百分比(%) | 累计百分比(%) |
|---|---|---|---|---|
| 性别 | 女 | 401 | 50.125 | 50.125 |
| 性别 | 男 | 399 | 49.87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 年龄段 | 40岁 | 255 | 31.875 | 31.875 |
| 年龄段 | 51岁以上 | 195 | 24.375 | 56.25 |
| 年龄段 | 50岁 | 193 | 24.125 | 80.375 |
| 年龄段 | 30岁 | 157 | 19.62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 学历 | 本科 | 238 | 29.75 | 29.75 |
| 学历 | 高中/中专 | 207 | 25.875 | 55.625 |
| 学历 | 大专 | 172 | 21.5 | 77.125 |
| 学历 | 初中及以下 | 117 | 14.625 | 91.75 |
| 学历 | 研究生及以上 | 66 | 8.2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 主要教育方式 | 言传身教 | 316 | 39.5 | 39.5 |
| 主要教育方式 | 情感支持 | 214 | 26.75 | 66.25 |
| 主要教育方式 | 放任自由 | 137 | 17.125 | 83.375 |
| 主要教育方式 | 严格管教 | 133 | 16.62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 学习成绩因素 | 孩子的天赋和努力 | 321 | 40.125 | 40.125 |
| 学习成绩因素 | 家庭教育的方式 | 220 | 27.5 | 67.625 |
| 学习成绩因素 | 学校教育质量 | 193 | 24.125 | 91.75 |
| 学习成绩因素 | 社会环境 | 66 | 8.2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 学校环境影响 | 较大 | 233 | 29.125 | 29.125 |
| 学校环境影响 | 一般 | 215 | 26.875 | 56.0 |
| 学校环境影响 | 非常大 | 152 | 19.0 | 75.0 |
| 学校环境影响 | 较小 | 121 | 15.125 | 90.125 |
| 学校环境影响 | 非常小 | 79 | 9.875 | 100.0 |
| 汇总 | 合计 | 800 | 100.0 | 100.0 |
性别属于基础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要重点考察男生和女生在厌学情绪表现方面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然后分析性别因素在家庭教育与厌学情绪关联当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年龄是学生成长过程里的重要因素,研究也会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厌学情绪上会有怎样的具体表现。研究通过详细分析,试图找出随着年龄增长厌学情绪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探寻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家庭教育环境里是如何具体呈现出来的。
学历背景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不能忽略这一点。研究要深入比较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在厌学情绪上的差异,分析学历水平对厌学情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同时考察在不同学历背景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厌学情绪起到的调节作用。
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方式,其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厌学情绪表现,试图找出教育方式和厌学情绪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实际的家庭教育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业表现的综合反映,它和厌学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研究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孩子自身天赋与努力的情况、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劣、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以及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等多个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的,以及它们在家庭教育和厌学情绪关联当中扮演着怎样的具体角色。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对厌学情绪的影响同样重要。研究要分析学校软硬件条件、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因素对中学生厌学情绪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同时探讨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厌学情绪形成过程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研究通过全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育方式、学习成绩、学校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因素,希望构建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从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这样做不仅能够帮助揭示厌学情绪形成的多种机制,还能够为家庭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且系统的理论支持,进而促进中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3.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次研究关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关联[12][13]。为了研究这个关联,设计并且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有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等基础数据,收集这些基础数据是为了方便后续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对结果进行解释;还有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主要是了解家长采用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等实际情况,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怎样对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影响的;也有家长的教育观念,关注家长对教育的具体认知,比如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对孩子厌学情绪的看法等,这些有助于分析家长观念和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联系;也包含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记录具体行为,像学习兴趣缺失、动力不足等,通过这些内容能够掌握学生厌学的实际表现;另外还有其他潜在影响因素,考察除家庭教育之外的外部因素,例如学校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这有助于更全面地梳理影响学生厌学的各类条件,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全面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厌学情绪起到的作用。
样本选取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中学里挑选了500名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参与调查,这样做能够提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问卷发放和回收这个环节很关键,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把问卷发放给学生和家长,并且按照规定时间回收问卷。回收问卷之后要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以此保证信息准确又完整。
通过问卷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全面掌握家庭教育和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提供支撑。同时也期待这项研究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参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3.3 数据分析方法
探究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使用非常关键,因为其会直接对研究结果的准确程度以及科学水平产生影响[11]。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这两种方式,目的是从多个不同角度深入揭示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定量分析方面,主要借助SPSS、AMOS等专业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开展描述性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初步掌握样本在性别、年级、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同时也能了解不同群体中中学生厌学情绪的表现差异。之后进行相关分析,查看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此确定二者是否存在明显的关联[7]。为了更为深入地分析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运用了结构方程模型(SEM)来开展路径分析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包含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理论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从而弄清楚家庭教育影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内在机制究竟是怎样的。
定性分析方面,主要是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学生和家长的一手资料,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并且提炼主题之后,能够找出家庭教育当中常见的问题,以及这些常见问题对学生学习态度产生的具体影响。这样做可以对定量分析的结果起到补充和验证的作用。鉴于数据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复杂,研究还将定量分析的结果和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来保证研究结论既稳健又可靠。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严格按照数据清洗和异常值处理的规则来操作,以此保证分析结果是准确可信的。与此同时十分重视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结合相关理论以及实际发生的案例,深入分析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关联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以及这种关联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将统计软件的运用和定性分析工具的使用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教育影响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机制。研究的期望是能够为家庭教育实践工作以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全面地揭示问题的本质,还能够为后续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图 因子载荷矩阵热力图
开展实证研究,评估研究工具质量一般会关注信度和效度这两个重要方面。信度主要体现测量工具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也就是用同一个工具多次测量同一个对象时结果是否能保持一样。效度主要关注测量的准确性,关键在于工具是否真的测到了原本要测的概念。本研究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此来验证这份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表 KMO检验和Bartlett的检验
| 变量 | 指标 | 数值 |
|---|---|---|
| KMO检验 | KMO值 | 0.9223933625774489 |
|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2832.638 |
|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 df值 | 15.0 |
|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 P值 | 0.000 |
表 总方差解释
| 成分 | 特征根 | 旋转前方差解释率(%) | 旋转前累积百分比(%) | 旋转后特征根 | 旋转后方差解释率(%) | 旋转后累积百分比(%) |
|---|---|---|---|---|---|---|
| 1 | 4.146 | 69.106 | 69.106 | 1.692 | 28.206 | 28.206 |
| 2 | 0.424 | 7.063 | 76.169 | 1.488 | 24.804 | 53.01 |
| 3 | 0.38 | 6.331 | 82.5 | 1.769 | 29.49 | 82.5 |
信度分析用Cronbach's Alpha系数评估问卷的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都超过了0.6,这意味着问卷内部一致性不错,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变量的实际状况。有部分变量的系数更高,超过了0.8,这表明这些变量内部一致性非常强,测量结果的可信度相当高。
效度分析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内容效度关注问卷内容能不能全面覆盖目标概念,本研究选用了前人开发并且经过实证检验的成熟量表,这给内容效度奠定了基础。结构效度考察问卷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看题目能不能准确测量目标概念。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来评估结构效度,在正式开展因子分析之前,先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目的是判断数据是不是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KMO值达到了0.92,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这说明数据十分适合做因子分析。
之后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因子,目的是让题目在不同因子上的负荷量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大多数题目在每个公共因子上都有一个显著的因子负荷量,这就表明问卷结构效度比较好。研究还尝试了斜交旋转,对因子轴的位置进行调整,让变量在旋转后的轴上投影尽可能向高低两端集中。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明,因子的实际含义能够更加清晰地被解释出来。
综合信度和效度的分析结果,可以知道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能够有效地测量目标概念,适合运用在后续的实证研究当中。
4.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主要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1],下面详细说明具体情况。问卷设计的时候把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各种影响因素都考虑到了,既让内容全面覆盖相关方面,又注重有针对性。问卷内容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受访中学生的基本信息,像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结构这些;第二部分关注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涉及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亲子沟通频率等情况;第三部分探究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表现,通过具体问题去测量学习兴趣缺失、情绪低落、逃避行为等方面;第四部分设置了开放性问题,目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于家庭教育和学习态度的看法。
问卷发放阶段选了五所不同类型的中学当作样本学校,这里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有城市学校也有乡镇学校,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样本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在每所学校里随机抽取100名中学生来参与调查,总共发出去了500份问卷。在调查过程中,各学校的教师和家长都积极配合,确保了问卷能够顺利发放并且回收。经过两周的调查之后,最终回收回来48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7%,这就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充足而且可靠的数据基础。
在问卷填写这个环节能观察到,大部分中学生都很认真地对待问卷,会详细地填写问卷里的各项内容。尤其是在开放性问题那部分,不少学生表达了他们经过深刻思考后的想法和真实的感受。这些反馈不仅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学生在家庭教育和学习态度方面的真实状况。在初步整理问卷数据的时候还发现,受访学生的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分布得比较均衡,这为后续数据分析能够保持客观性和准确性打下了基础。
问卷回收之后,研究团队对数据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清洗,把那些填写不完整或者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都剔除掉了,这样就保证了最终用于分析的样本数据是真实有效的。在初步统计分析问卷数据之后发现,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和中学生厌学情绪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这一发现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从整体情况来看,本次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非常严谨,数据的质量比较高,为后续研究结果能够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3 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深入探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之前,要先认真分析当下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6]。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以及学业表现[8]。当下我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特征,既延续着传统教育理念,又融入了现代教育思想。
从教育理念来讲,不少家长依旧秉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极为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给孩子安排大量的课外辅导和补习班。这种过度关注成绩的做法,会使孩子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部分家长开始意识到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再仅仅盯着成绩,而是转而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这类家长更愿意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挑战,例如怎样平衡学业和兴趣、怎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权威型、溺爱型、放任型等模式同时存在。权威型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强调纪律和规矩,不过管得过于严格有时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溺爱型家长过度宠爱孩子,缺乏必要的约束和引导,容易使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放任型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缺少有效的陪伴和指导,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态度产生影响。
家庭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像优质的课外辅导、丰富的实践活动等;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则常常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这种资源不均衡的状况不仅加剧了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还会对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造成影响。
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亲子互动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父母关系以及积极的亲子互动,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之相反,家庭氛围紧张、父母关系不好、亲子沟通不足,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对孩子的学业表现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而言,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复杂且多变,既存在积极的方面,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探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之间的关联,进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推动孩子实现全面发展。
4.4 厌学情绪现状分析
探究家庭教育与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首先要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当下中学生的厌学状况。通过对多所学校开展问卷调查,并且与众多学生进行访谈,能够发现厌学情绪在中学生群体当中广泛存在,其表现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9]。厌学情绪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存在如经常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待作业敷衍了事这类较为明显的行为问题,也有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且无助、情绪长时间处于低落状态等隐藏的心理状态。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厌学程度存在差异。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厌学的表现更为突出;高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更大,不过自我意识和目标感有所增强,厌学情绪相对较轻。男生和女生在厌学表现方面也各有不同,男生更多地出现逃课、打架等较为明显的行为问题,女生则常常陷入焦虑、抑郁等隐藏的心理困扰之中。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睦的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概率比其他学生更高[5]。
对厌学的原因进行分析,会发现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产生了影响。学业压力是导致学生厌学的直接因素,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以及激烈的竞争,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地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同伴关系不和谐或者师生关系紧张,会使学生在学校缺乏归属感,得不到他人的支持,自然也就对学校生活提不起热情。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氛围不融洽,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部分学生在某段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但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或者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这种厌学情绪可能会减轻,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十分重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目前,中学生的厌学情况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产生的原因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均有关系。对这些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厌学的本质,还为后续探讨家庭教育如何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奠定了基础。
4.5 家庭教育与厌学情绪的关联性分析
图 相关系数热力图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里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教育满意度、成绩重视度、课堂无聊频率、作业态度、逃学想法、影响程度评分这些指标进行了考察。考察的结果表明,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厌学情绪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
表 相关系数表
| 项 | 教育满意度 | 成绩重视度 | 课堂无聊频率 | 作业态度 | 逃学想法 | 影响程度评分 |
|---|---|---|---|---|---|---|
| 教育满意度 | 1.0(0.000***) | 0.622(0.000***) | 0.645(0.000***) | 0.651(0.000***) | 0.613(0.000***) | 0.64(0.000***) |
| 成绩重视度 | 0.622(0.000***) | 1.0(0.000***) | 0.645(0.000***) | 0.611(0.000***) | 0.631(0.000***) | 0.615(0.000***) |
| 课堂无聊频率 | 0.645(0.000***) | 0.645(0.000***) | 1.0(0.000***) | 0.625(0.000***) | 0.621(0.000***) | 0.661(0.000***) |
| 作业态度 | 0.651(0.000***) | 0.611(0.000***) | 0.625(0.000***) | 1.0(0.000***) | 0.602(0.000***) | 0.64(0.000***) |
| 逃学想法 | 0.613(0.000***) | 0.631(0.000***) | 0.621(0.000***) | 0.602(0.000***) | 1.0(0.000***) | 0.617(0.000***) |
| 影响程度评分 | 0.64(0.000***) | 0.615(0.000***) | 0.661(0.000***) | 0.64(0.000***) | 0.617(0.000***) | 1.0(0.000***) |
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满意度和成绩重视度、课堂无聊频率、作业态度、逃学想法、影响程度评分这些方面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要是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比较高,那么其对成绩的重视程度往往也会更高,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会更积极,对待作业的态度会更认真,产生逃学想法的概率会更低,对自身学习影响的评价也会更正面。与之相反,那些教育满意度低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然后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
进一步观察能够发现,成绩重视度和课堂无聊频率、作业态度、逃学想法、影响程度评分之间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当学生更加重视成绩的时候,通常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会更高,对待作业的态度会更积极,逃学的想法会更少,对自身学习影响的评价也会更积极。而那些成绩重视度低的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的动力,接着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课堂无聊频率和作业态度、逃学想法、影响程度评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如果学生课堂无聊频率越高,那么其对待作业的态度就会越消极,逃学的想法会越多,对自身学习影响的评价也会越低。相反,课堂参与积极的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厌学的情绪就会相应地减少。
综合起来看,家庭教育和学生的厌学情绪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育满意度、成绩重视度、课堂无聊频率等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并且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家长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也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要共同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提升教育满意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样就能够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方面也应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4.6 影响厌学情绪的多因素分析
图 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图
图 帕累托图
对中学生厌学情绪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之后能够发现,教育满意度、成绩重视度、课堂无聊频率、作业态度、逃学想法以及影响程度评分等多项指标,都和厌学情绪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这些指标会受到多种教育方式的作用,这些教育方式有情感支持、严格管教、放任自由、言传身教等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教育方式在这些指标上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也就是说各类教育方式对厌学情绪的影响程度基本上是相近的。
表 方差齐性检验
| 变量名 | 变量值 | 标准差 | Levene统计量 | P值 |
|---|---|---|---|---|
| 教育满意度 | 情感支持 | 0.9 | 2.262 | 0.080 |
| 教育满意度 | 严格管教 | 0.965 | 2.262 | 0.080 |
| 教育满意度 | 放任自由 | 1.052 | 2.262 | 0.080 |
| 教育满意度 | 言传身教 | 0.95 | 2.262 | 0.080 |
| 成绩重视度 | 情感支持 | 0.923 | 1.144 | 0.330 |
| 成绩重视度 | 严格管教 | 0.944 | 1.144 | 0.330 |
| 成绩重视度 | 放任自由 | 0.931 | 1.144 | 0.330 |
| 成绩重视度 | 言传身教 | 0.981 | 1.144 | 0.330 |
| 课堂无聊频率 | 情感支持 | 0.887 | 0.578 | 0.629 |
| 课堂无聊频率 | 严格管教 | 0.957 | 0.578 | 0.629 |
| 课堂无聊频率 | 放任自由 | 0.915 | 0.578 | 0.629 |
| 课堂无聊频率 | 言传身教 | 0.941 | 0.578 | 0.629 |
| 作业态度 | 情感支持 | 0.936 | 3.213 | 0.022* |
| 作业态度 | 严格管教 | 0.886 | 3.213 | 0.022* |
| 作业态度 | 放任自由 | 1.026 | 3.213 | 0.022* |
| 作业态度 | 言传身教 | 0.954 | 3.213 | 0.022* |
| 逃学想法 | 情感支持 | 1.009 | 0.506 | 0.678 |
| 逃学想法 | 严格管教 | 1.028 | 0.506 | 0.678 |
| 逃学想法 | 放任自由 | 0.972 | 0.506 | 0.678 |
| 逃学想法 | 言传身教 | 0.972 | 0.506 | 0.678 |
| 影响程度评分 | 情感支持 | 0.983 | 0.248 | 0.863 |
| 影响程度评分 | 严格管教 | 0.949 | 0.248 | 0.863 |
| 影响程度评分 | 放任自由 | 0.963 | 0.248 | 0.863 |
| 影响程度评分 | 言传身教 | 0.984 | 0.248 | 0.863 |
表 方差分析结果表
| 变量名 | 变量值 | 样本量 | 平均值 | 标准差 | 方差检验 |
|---|---|---|---|---|---|
| 教育满意度 | 情感支持 | 214 | 3.893 | 0.9 | F=1.409 P=0.239 |
| 教育满意度 | 严格管教 | 133 | 3.992 | 0.965 | F=1.409 P=0.239 |
| 教育满意度 | 放任自由 | 137 | 3.766 | 1.052 | F=1.409 P=0.239 |
| 教育满意度 | 言传身教 | 316 | 3.93 | 0.95 | F=1.409 P=0.239 |
| 教育满意度 | 总计 | 800 | 3.902 | 0.959 | |
| 成绩重视度 | 情感支持 | 214 | 3.911 | 0.923 | F=0.096 P=0.962 |
| 成绩重视度 | 严格管教 | 133 | 3.955 | 0.944 | F=0.096 P=0.962 |
| 成绩重视度 | 放任自由 | 137 | 3.905 | 0.931 | F=0.096 P=0.962 |
| 成绩重视度 | 言传身教 | 316 | 3.905 | 0.981 | F=0.096 P=0.962 |
| 成绩重视度 | 总计 | 800 | 3.915 | 0.949 | |
| 课堂无聊频率 | 情感支持 | 214 | 3.963 | 0.887 | F=0.27 P=0.847 |
| 课堂无聊频率 | 严格管教 | 133 | 3.992 | 0.957 | F=0.27 P=0.847 |
| 课堂无聊频率 | 放任自由 | 137 | 3.985 | 0.915 | F=0.27 P=0.847 |
| 课堂无聊频率 | 言传身教 | 316 | 3.921 | 0.941 | F=0.27 P=0.847 |
| 课堂无聊频率 | 总计 | 800 | 3.955 | 0.924 | |
| 作业态度 | 情感支持 | 214 | 3.893 | 0.936 | F=1.216 P=0.303 |
| 作业态度 | 严格管教 | 133 | 4.045 | 0.886 | F=1.216 P=0.303 |
| 作业态度 | 放任自由 | 137 | 3.832 | 1.026 | F=1.216 P=0.303 |
| 作业态度 | 言传身教 | 316 | 3.915 | 0.954 | F=1.216 P=0.303 |
| 作业态度 | 总计 | 800 | 3.916 | 0.952 | |
| 逃学想法 | 情感支持 | 214 | 3.902 | 1.009 | F=0.29 P=0.833 |
| 逃学想法 | 严格管教 | 133 | 3.94 | 1.028 | F=0.29 P=0.833 |
| 逃学想法 | 放任自由 | 137 | 3.934 | 0.972 | F=0.29 P=0.833 |
| 逃学想法 | 言传身教 | 316 | 3.861 | 0.972 | F=0.29 P=0.833 |
| 逃学想法 | 总计 | 800 | 3.898 | 0.99 | |
| 影响程度评分 | 情感支持 | 214 | 3.93 | 0.983 | F=0.416 P=0.742 |
| 影响程度评分 | 严格管教 | 133 | 4.023 | 0.949 | F=0.416 P=0.742 |
| 影响程度评分 | 放任自由 | 137 | 3.92 | 0.963 | F=0.416 P=0.742 |
| 影响程度评分 | 言传身教 | 316 | 3.915 | 0.984 | F=0.416 P=0.742 |
| 影响程度评分 | 总计 | 800 | 3.938 | 0.973 |
表 多重响应频率分析表
| 多选题题项 | N(计数) | 响应率(%) | 普及率(%) | X² | P |
|---|---|---|---|---|---|
| 良好的学习氛围 | 316 | 43.347 | 39.5 | 12.907 | 0.000 |
| 鼓励和表扬 | 413 | 56.653 | 51.625 | 12.907 | 0.000 |
| 总计 | 729 | 100.0 | 91.125 | 12.907 | 0.000 |
虽然各类教育方式对厌学情绪影响程度相近,但还是要关注这些具体因素对厌学情绪的实际影响。教育满意度是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评价,如果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意,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成绩重视度体现出学生对学业成绩的关注程度,要是学生不重视成绩,学习动力通常就会不足。课堂无聊频率说的是学生感到课堂枯燥的频繁程度,要是学生经常觉得课堂没意思,学习兴趣就可能一点一点地消退。作业态度反映出学生对待作业的心理状态,要是学生消极对待作业,学习效果就会直接受到影响。逃学想法指的是学生产生逃学念头的频率,要是学生频繁有逃学的想法,厌学情绪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影响程度评分是学生对厌学情绪自身影响的主观评估,要是学生觉得厌学情绪对自己生活影响比较大,这种负面感受就可能一直强化。
尽管不同教育方式在这些因素上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不过还是要重视这些因素对厌学情绪的推动作用,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缓解问题。比如说,学校可以对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家长和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更加重视成绩;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无聊感;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业,培养学生积极的作业态度;学校和家长要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对学生的逃学想法进行疏导,降低厌学情绪带来的影响。
关注这些影响因素,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而且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系后,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结论,那就是家庭教育对于塑造中学生的学业态度和行为非常重要。这种影响不只是在直接的学业辅导中体现出来,还会深入到心理发展、情感支持、价值观形成等多个方面。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当家长营造出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并且在学业上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形成更加稳固的学习动力,从而对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相反,要是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业或者忽视孩子的学业需求,甚至采用频繁批评、高压政策等负面的教育方式,就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出现厌学的情绪。
家庭教育里的情感支持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充满关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当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会有更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去应对学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与之相反,缺乏情感支持或者家庭关系紧张的学生,更容易感觉到孤独和挫败。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很有可能就会转化为对学习的厌恶以及逃避的行为。家庭教育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时候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对成功的定义、处理失败的方式,都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果家长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强调学习的过程以及内在的价值,而不只是去关注成绩和排名,那么学生就更有可能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热情。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只是由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所决定的,还需要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另外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这些都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在探讨家庭教育和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关联的时候,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家庭因素,而是要把它放在更加广阔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综合的分析。
家庭教育在预防和缓解中学生厌学情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增强家庭的情感支持,同时注重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协同合作,就有希望能够有效地降低中学生的厌学情绪,促进他们在学业和心理健康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家庭教育各个维度对厌学情绪产生的具体影响机制,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策略,从而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姚立新.浙江省中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 2020(2):5.
\[2\]钱璐.厌学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透视[J].江苏教育, 2018(8):3.
\[3\]张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魅力中国, 2018(34):.
\[4\]项燕敏.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 2020(3):2.
\[5\]孙曜.从原生家庭角度浅谈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4):2.
\[6\]张秀芳.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2):1.
\[7\]廖叶绿.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研究——亲子关系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0(17):0103-0103.
\[8\]德吉曲宗.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J].传奇故事, 2024(7):103-104.
\[9\]李上玉.侨乡留守儿童厌学情绪疏导的小组工作服务过程研究[T].2023.
\[10\]王首都,隋红.三段四步:赋能活力课堂,提升师生幸福[J].基础教育论坛, 2022(36):45-45.
\[11\]Kurt, Dilek Gentanrm.Effect of Family, Friends and School Climate on School Adjust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2022(2):.
\[12\]Sun, Xiaohan,Guo, Haiyan,Zhao, Lin.Internet of Things-Based Home Education Interactive System and Parent-Teacher Relationship Cultivation[J].Security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2022.
\[13\]HUZhenghuang.A Practical Study on the Family-school Co-education Strategy in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J].外文版:教育科学, 2022(5):15-18.
\[14\]Baohui, Qian.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hool Education[J].Journal of Huai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18.
致谢
在完成本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非常多的指导和帮助,他的建议和鼓励对我完成这篇论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我的研究中不断提出问题,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让我能够更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我还要感谢他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细致指导和耐心解答,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在我完成这篇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无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保持了信心和动力,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
总之,我要再次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是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完成这篇论文。
附录 I: 调查问卷
【单选题】Q1:您的性别是?
□男 □女
【单选题】Q2:您的年龄段是?
□30岁 □40岁 □50岁 □51岁以上
【单选题】Q3:您的学历是?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单选题】Q4:您认为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
□言传身教 □严格管教 □放任自由 □情感支持
【多选题】Q5:您家中通常有哪些家庭教育环境?(可多选)
□良好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家庭关系 □丰富的课外活动 □严格的学习监督 □缺乏学习支持
【量表题1-5分型】Q6:您对目前家庭教育的满意度如何?
□1 □2 □3 □4 □5
【单选题】Q7:您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孩子的天赋和努力 □家庭教育的方式 □学校教育质量 □社会环境
【多选题】Q8:您平时会采用哪些方式来教育孩子?(可多选)
□鼓励和表扬 □批评和惩罚 □耐心引导 □放任自由
【量表题1-5分型】Q9: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重视?
□1 □2 □3 □4 □5
【量表题1-5分型】Q10:你在课堂上感到无聊和缺乏兴趣的频率是多少?
□1 □2 □3 □4 □5
【量表题1-5分型】Q11:你对完成学校作业的态度是怎样的?
□1 □2 □3 □4 □5
【量表题1-5分型】Q12:你是否有逃避上学或上课的想法?
□1 □2 □3 □4 □5
【单选题】Q13:您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多大影响?
□非常大 □较大 □一般 □较小 □非常小
【多选题】Q14:除了家庭教育,您认为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可多选)
□学校教育方式 □同学关系 □社会压力 □个人兴趣 □身心健康问题
【量表题1-5分型】Q15:请您对以下因素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1-5分,1分表示几乎没有影响,5分表示影响非常大)
□1 □2 □3 □4 □5